定陶两夹弦
发布时间:2021-09-14
两夹弦,又名二夹弦。当地群众也称它为“大五音”、“乱弹”。因其唱腔清新、流畅、优美、朴实,也被群众亲昵地称为“半碗蜜”。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“花鼓丁香”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。
两夹弦所演剧目多为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为主角的生活小戏。因流传区域关系,群众称鄄城以北、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,称曹州(菏泽)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1928年,两夹弦著名演员王文德(艺名“小印”)成立“共艺班”(洪艺班),吸收了山东梆子、柳子戏的表演程式,表演更趋完美。
建国后,两夹弦演员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。两夹弦著名演员黄云芝(艺名“小白鞋”)就以细腻、婉转、悠扬的唱腔和优美、轻盈的台步而闻名。1959年10月,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黄云芝演唱的《三拉房》等剧目。同年11月,山东省柳子戏、两夹弦、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,受到刘少奇、朱德、陈毅、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1970年10月,原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划归定陶,更名为定陶两夹弦剧团。并吸收了一批新生力量,成为全国唯一的两夹弦专业表演团体。北词两夹弦建国后已无专业表演团体,但其优秀营养业已被承继下来。1979年,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《相女婿》,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。1982年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,演出的现代戏《红果累累》大获好评。2004年,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受山东综艺频道《好戏连台》栏目特邀,录播了两夹弦专场节目,深受广大戏迷嘉许。
两夹弦起源发展历史脉络清晰,其音乐唱腔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,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,其曲牌大都是从民间音乐中吸收而来,许多仍保留着较原始状态,具有较高的音乐研究价值。其剧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,是研究方言、民间文学,民俗等学科不可取代的活体标本。